问:和尚也有懂佛法和不懂佛法的两种不同,我也知道了,相信了。但是有些研究过佛学的人,他们的人品怎么也不见得好呢?
答:这也是不可一概而论。佛教徒良莠不齐,不能归罪与佛教。要知道,一大片谷地里面有几茎稗子,这是难免的。况且这少数略懂佛法,品行不正的人,若是全不懂佛法,他们的行为可能会更坏哩。
再说,学佛不是一发心修习就可以把行为修正过来的。一部分学佛的人确是真心学佛,可是他们过去世所带来的恶习气,一时不容易除去,所以他们的行为,有时反不如恶习浅而未学佛的来得正直。可是我们只见他们行为失当,而不知道他们暗地里在对佛深深忏悔,毅然决然地想逐渐洗清自己的污渍哩。对于这种人,我们正应当以宽大的胸怀去原谅他们,同情他们,鼓励他们,对于他们的前途,寄予极大希望才是。
可怜人、同情人、原谅人等等,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。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。
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,没有过去的宿仇,也没有现在的怨家,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。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,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,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,而是以慈悲心照顾、原谅一切人。
1、与人为善。2、敬爱存心。3、成人之美。
4、劝人为善。5、救人危急。6、兴建大利。
7、舍财作福。8、护持正法。9、敬重尊长。10、爱惜物命。
1、何谓与人为善?
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,去彰显别人的弱点。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,去显示别人的恶意。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,去捉弄别人,折腾别人。应该尽量谦虚处世,见人有过,尽量宽恕。见人小善,也要表扬,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,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,使恶人不敢放纵,也有改过的机会。总之,念念不忘为大众著想,维护真理原则,即是与人为善。
2、何谓敬爱存心?
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,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,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,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。因此说:‘君子所以异于小人,仅在一念之差而已。’孟子也提到:‘人所以异于禽兽几稀?’
俗语说:‘一样米养百种人。’人虽有亲疏贵贱,智拙贤愚之分,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,谁都应该互相敬重,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,能了解众人的立场,即合圣贤之道,因为‘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’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,安份守己,敬重别人,也珍重自己,即是代天行道,敬重存心。
3、何谓成人之美?
一般来说,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,迷糊之人较多,而一般人又有坦护自己,排挤异群的劣根性,因此善人处于俗世,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,有破斧沉舟的勇气决心,否则也很难立足。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,言行都与世俗不同,心直口快,不善心机,不善于粉饰自己,以博取虚荣,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,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,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。
因此说:仁人志士,长辈君子,应时加匡正辅助,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,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,任意抛弃丢掷,就同互砾,若懂得加以琢磨,则就是宝贝。
因此,凡发现有人行善,其志可嘉,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,以成人之美。
4、何谓劝人为善?
凡人都有良知,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,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,因此与人相处,须时时提醒告戒他人,以解开迷惑。
韩愈说:‘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。’为人若能临机应变,因材施教,做到不失人不失言,则就像解人烦恼,醒人恶梦一样,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。
5、何谓救人危急呢?
人生在世,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,当碰到别人遭到祸害之时,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,尽力给予协助,譬如拿话安慰,或发泄他的冤屈,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。
古人说:‘恩惠不在大,能救人紧急为贵。’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。
6、何谓兴建大利?
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,譬如开渠导水,条筑堤防,修建桥梁、救济贫困等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都算兴建大利。
7、何谓施财作福?
佛门万种行持,以布施为第一,施就是舍,贤明之人内舍六根,外舍六尘,一切所有都可施舍,而不挂意。
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种境界,还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,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,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,以利群生,广积阴德,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,外能济人之急难,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。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,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,心旷神怡,而消除其他过失。
8、何谓护持正法?
正法即是佛法,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,没有正法,则天地万物将难予化育成长,难予脱离凡尘三界,难予维护苍生,救渡众生。
因此,凡是见到佛堂、神庙、或经书典籍,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,至于宏扬正法,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。
9、何谓敬重尊长?
就是尊重父母兄姊,长官上辈,凡是年高德重、长辈、上官都要敬重。
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,必恭必敬。服务社会国家,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。有刑于犯人时,不可作威作福。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,试看忠义之家,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,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。
10、何谓爱惜物命?
古人曾说:‘爱鼠常留饭,怜蛾不点灯。’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。这只是提醒我们,必须维护人所俱的‘有恻隐之心’。孟子所以说:‘君子远庖厨。’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。因为人生在世,求仁者尽在此心,积德者也凭此心。
因此说: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,也应当做到‘自养者不食,见杀者不食,闻杀者不食,专为我而杀者不食。’的四不食之修养,以培养慈悲心肠,增长福份智慧。
心是人的主宰,具有很大的力量,
所以,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,
在频繁的接触中,
难免会跟别人发生磨擦或冲突,
或是,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心境,
这是现代人普遍的困扰之一。
想要常保一颗宁静的心,
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并不容易做到。
当我们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边时,
一望无际的景色,让我们敞开心门,
此时,世间纷纷扰扰的烦恼,
都会消失无踪。
因此有人说:
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。
我们的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