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然辛苦,”李斯说,“我都要累死了。”</P>
“你会觉得,种地,辛苦,大家也,都是这样想的,”韩非说,“没有人,愿意,自己辛苦,假如,鼓励一部分人种地,另一部分人,不种。</P>
“那么,种地的人,看到别人,不用辛苦耕作,也可以,生活的很好,心中,一定会,感到不满,有了,不满,这些人,会,放弃农耕,离开这个国家,到邻国去。这样,国家的人口,粮食的产量,都会,大量减少,国家的根基,会动摇。”</P>
“非兄所言即是,”李斯点点头。</P>
“所以,”韩非说,“不仅,要鼓励,农耕,还要,普及一种观念,让大家,都觉得,农耕,才是,最光荣的,这样,人民,才会,心甘情愿的,奉献自己,给土地,国家才能有稳定的,税收。”</P>
“非兄,”李斯说,“这话可不能叫荀夫子听到了,要说你的。”</P>
“我,知道,”韩非说,“但是斯兄,你觉得,儒家,为什么有那么多,关于农业的,赞美之言。”</P>
“因为种地里也有道理的,”李斯回答韩非,“老师不是说过吗?要不违农时,按照农业的规律去生产,才能得到更好的收成。人做事也要不违背历史的规律,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。”</P>
“看来,你上课,也不是,都在睡觉。”韩非笑嘻嘻的说。</P>
“哎呀,我不就被罚过一次嘛。”李斯说,“师兄就不要取笑了。”</P>
“这些道理,即使,不种地,也是,能懂的。”韩非继续说,“儒家,之所以,要,赞美农耕,其实,就是,为了建立,一套,价值体系,要人们,心甘情愿的,奉献自己,并且,以此,为光荣。”</P>
“不会吧,”李斯说,“非兄,我虽然不喜欢儒家,但是,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,儒家有这个意思呢。”</P>
“能,让人看出来,那不就,没用了吗?”韩非说,“当前的,统治者,都是贵族,他们,心里,根本不愿意,人民休息。但是,却支持,处处都说,要爱护人民的,儒家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</P>
“有了儒家,这一套,说辞,人民,才会,觉得,应该为统治者,贡献,并且,以此为荣耀。这不过是,为了收拢人心的,权术而已。”韩非说。</P>
李斯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,他点点头。</P>
“怎么,斯兄,你,认同,我的,观点吗?”韩非问李斯。</P>
“我觉得有道理,”李斯说,“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,为什么古代那些圣明的君主,能够做到那样的爱民如子,还以为都是编出来的,今天听你这样一说,感觉忽然明白了许多。”</P>
“你,会不会,觉得,我是个,势利的人。”韩非说。</P>
“瞧你说的,人哪有不势利的,”李斯说,“只不过有些人特别能装而已。”</P>
“哈哈哈哈,”韩非笑着说,“多谢,通古。”</P>
在兰陵的日子里,生活虽然辛苦,但是李斯却过的很开心,师兄弟们都很照顾他,大家一起劳作,一起吃饭,讨论诸子学问,谈论天下大势,仿佛风云在手。</P>
荀子对于弟子们非常的宽容,即使是他非常不喜欢的言论,最多也就是责罚两句,不会禁止任何人说任何话,虽然在这里每天吃饭只能吃个半饱,但是精神非常的富足,因此大家都十分快乐。</P>
然而,快乐的时光终究是有限的,兰陵的时光虽然美好,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世界之中,而不是在世界之外。</P>
这天,一个消息传入了兰陵——周,灭亡了。</P>
荀子听说了这个消息,自己找了一个幽静的竹林里坐着,也不知在想什么,给大家放了几天假。</P>
“非兄,”李斯和韩非谈论这个消息,“你知道周被谁所灭吗?”</P>
“嗯,”韩非点点头,看上去没什么精神。</P>
“是秦相吕不韦啊,”李斯神采奕奕的说,“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商人,却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秦国成为一个相邦,这是怎样不世出的功业啊!能够包容这样的人,秦王一定是一位有眼光的君主,我准备去秦国,希望能以我之所学,成就一番事业。”</P>
“通古,很有,才华,”韩非说,“你一定,能够,成功的。”</P>
“多谢非兄,”李斯行礼,“非兄,你呢?”</P>
“我,得,回韩国了。”韩非说,“这次,灭周,一开始,是韩国,先出兵,秦国,不仅,灭亡了周,也占领了,韩国的,土地,韩国,现在,只剩下,两郡之地,我得,回去。”</P>
“非兄啊,”李斯劝他,“韩国社稷危如累卵,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,你要三思啊。”</P>
“多谢,通古,”韩非说,“但我,是韩国的公子,我不能,舍弃,祖先的,基业。我真,羡慕你,你虽然,是普通人,但是你,很自由。”</P>
“唉,”李斯知道韩非的性格,明白自己劝不住他,只能暗自叹息。</P>
知道了韩非和李斯要离开,荀夫子分别把他们叫过去聊天。</P>
“夫子,”先来的是韩非。</P>
“非啊,你要去哪里?”荀夫子问他。</P>
“我,要回,韩国。”韩非说。</P>
“这样啊,”荀夫子并不惊讶,也没有阻拦。</P>
“非啊,”荀夫子对他说,“我知道,你很有才华,对于很多事情,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,尤其是这当世的事情,有时候,说不定我还不如你。”</P>
“夫子,是圣贤,”韩非回答,“韩非,不敢当。”</P>
“韩国,自申不害变法以来,都是以术治为本,”荀子对韩非说,“国家看似比过去强盛了许多,但这只是和自己比。和周边的赵魏相比,尚且不足,更不要提西边的秦国了。</P>
“法家的术治,看起来是非常有用的东西,也最容易得到君主的欢心,然而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臣民,只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,使得民风不再像以前那样淳朴。解决不了国家的根本问题。</P>
“一个国家想要发展,最根本的是经济要强,要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,要有更加繁荣的文化,要有更加清明,而不是人人自危的恐怖政治。</P>
“我知道你也许觉得这些话听起来迂腐,可是,这世界上的道理,能够经得起检验的,本来也就是这一些,你要是想要国家好,你可不要忘记我的话啊。”荀子说。</P>
“夫子,”韩非回答,“夫子说的,道理,我都懂,从来没有觉得,不对。</P>
“我之所以,会将,治国的权术,提出来,是因为,夫子所说的话,应该是,人人都懂的,最基础的道理,”韩非说。</P>
“学生以为,既然要,写书,就应当写,人们,都不知道的事情。因此,虽然我写过,许多,和夫子,不相同的言论,其实,并不是,不认同您。”</P>
“这样啊,”荀子点点头。</P>
“多谢,夫子,指点,”韩非行礼,“学生,这就,告辞了。”</P>
“韩非,”荀子叫住他。</P>
“怎么了?”韩非问道,</P>
“你的性格有点变了,比以前开朗一些了,”荀子笑着说,“最近是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吗?”</P>
韩非笑一笑,没有回答,他又行了个礼,转身离开了。</P>
韩非走了之后,李斯进来了。</P>
“李斯,你要去哪里?”荀子问他,“要去寿春吗?”</P>
“不,老师,”李斯告诉荀子,“学生准备去咸阳。”</P>
“哦,想去秦国啊,”荀子笑一笑,“秦国,我去过的。不过是好多年前了,不知道现在会不会有所不同。”</P>
“真的?”李斯两眼放光,“夫子,秦国,是什么样子?”</P>
“秦国啊”荀子回答李斯,“那里有着险峻的边境,山脉和河流能够很好的保护国家,自然资源很丰富。秦风淳朴,人民畏惧官吏,不喜爱声色,穿着简朴的衣衫,仿佛是尧舜时期的人民。</P>
“当官的呢,无论大小,做事的时候,都是秉公办事,很谦恭,很认真严肃,也不拉帮结派,行政效率很高,政务很少有拖到第二天的。”</P>
“真的啊?”李斯问。</P>
“老师什么时候骗过你,”荀子笑着说。</P>
“您上个月说请我吃肉来着,”李斯说,“我都要走了,连汤还没见到呢。”</P>
“你啊,”荀子拍了拍他的头。</P>
“夫子莫怪,我开玩笑的,”李斯说,“您继续讲。”</P>
“咸阳我也去过,”荀子继续说,“秦昭襄王,我也见过。秦国中央的官吏,比地方的官吏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,没有什么事情会拖到散朝以后。</P>
“你还记不记得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已成江海的道理。积累虽然微小,但只有处理好每天的小事,才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大事。</P>
“珍惜每一天的君主,才能称王天下,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,才能雄霸诸侯。而那些,出了大问题,再去补救的君主,只会遭到祸患,把所有时间都浪费掉的君主,那就是自取灭亡了。</P>
“秦国的君主,正是能够每天处理好小事的君主。不仅君主能够做到,而且还把这个当做国家的制度,因此啊,秦国四代贤君,并不是因为好运,而是必然的结果。”</P>
“既然这样,”李斯问老师,“那您为什么不留在秦国呢?”</P>
“秦国虽然强盛,但是啊,也有自己的问题,”荀子话风一转,“秦国,以法为本,以吏为师,而不重视儒者,不推崇道义。</P>
“君主是臣民的表率,当王的都不重视这个,当臣子和百姓的更不会当回事,这样,很难不产生奸邪之人。</P>
“道义啊,看似没有用,实际上,是治理天下的关键,用的好了,对上可以使君主安定,国家稳定,对下则可以安抚民众。</P>
“还有啊,若只是不重视儒家,这也就算了,可是在秦国,除了法家以外的所有学问,都不许讲,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呢?无论是什么样的学说,都有好与不好,治理国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,要兼采百家之长,才能够安天下万民之心。</P>
“另外呢,秦国的君主,一心想要攻打其他的国家,却忽视国内的问题。一般的人,如果自己家的厅堂都还没有打扫干净,就不会花太多的经历去铲除郊外的野草。</P>
“秦国的君主却反其道而行,自己家的客厅脏了,假装看不见,天天就惦记着屋外长着的杂草。所以啊,现在的秦国看似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,殊不知,人最大的敌人,就是人自身,国家最大的忧患不来自于外,而来自于内。</P>
“这样下去,秦国即使能够扫灭东方六国,最终也会毁在自己的手里。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,所以就离开了。”荀子说。</P>
李斯听了荀子的话,陷入了沉思。</P>
“你啊,如果真的要去秦国,可要记住我说的话,”荀子嘱咐李斯,“秦国因为变法而强盛,可如果一味的单推法家,只会使得法家成为新的教条,变得和过去能够毁灭秦国的那些东西一样。</P>
“一定要以包容的心态,对待天下的学问和知识,以对待圣贤的礼仪,对待天下来投奔的士人,这样,才能够使得秦国持续的强大下去,不至于毁灭自身。”</P>
“是,学生记住了,”李斯半懂半不懂的回答,然后告退出去了。</P>
接下来连续阴了几天,看上去像要下雨,李斯和韩非又住了几天。不过,这雨终究是没有下下来。这天上午,阴云散去了,太阳十分明朗,是一个出行的好日子。</P>
李斯和韩非在城门口告别,李斯换上了来时的衣服,韩非则赶着来时的马车。</P>
“非兄,保重,”李斯向韩非行礼。</P>
“斯兄,保重,”韩非也行礼,“他日,若相见,望君,不在,秦军之间。”</P>
荀夫子在其他徒弟罚搀扶下,看着自己的两个学生,二人告别之后,分别踏上了自己的旅途。</P>
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,在这样一个时代,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?</P>
荀子很想知道后面的故事,可惜,他年事已高,注定无法看到结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