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袁大头都是民国三年的,一元普版通货,价格一千左右。</P>
铜钱更不值钱,五十一枚。</P>
周顾把价格告诉何老爷子。</P>
“这么便宜啊?”</P>
何老爷子显然并不满意。</P>
这和他所期待的实在相去甚远,他还想着,自己这些东西能卖个十万八万的。</P>
周顾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</P>
“这是那位教授说的,市场价。不过这东西我看您留在家里也行,不用着急卖出去,以后应该还能增值的。”</P>
周顾道。</P>
然后便起身往外面走去。</P>
他可不打算收这些东西。</P>
倒是何老爷子看周顾这样,忍不住喊住周顾,“小顾,这东西你要不要?”</P>
“我不要。”</P>
周顾回头,摆摆手道。</P>
他嫌麻烦。</P>
这东西本来就不值钱,利润空间有限。</P>
而且李华海报的还是实价。</P>
何老爷子见周顾拒绝得这么干脆,愣了愣,没有再说什么。</P>
已经有人在何家外面等着。</P>
就这样,周顾被“拉来扯去”。</P>
直到周建军打电话给他,说马上要开席了,才得以回到张家去。</P>
在这些乡亲们家里,老东西看了不少,但果真没有什么稀罕物件。都是普通的铜元、铜板,再有粮票、邮票这些东西,难得有两个清末青花碗,却也只是民窑出品,价格只在千元左右。</P>
有些乡亲在请周顾看过以后,都想把手里的东西卖给周顾,毕竟他们没有门路,就算想卖也不知道找谁。</P>
但周顾全都拒绝了。</P>
他又不是做这生意的,最多只能算是个藏家而已。</P>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</P>
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,这些乡亲们会在吃饭的时候找上他们父子俩,借着碰杯喝酒的机会,有人便开始恭维起周建军来。</P>
“建军你命好啊!儿子这么有出息!”</P>
“是啊,年纪轻轻就懂得古董了,哪像我们,就算有值钱的东西摆在家里,也是睁眼瞎。”</P>
“……”</P>
一群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的,先是把周建军恭维得晕头转向,然后,便提出了想请周顾帮忙,把他们家里那些小物件处理掉的想法。</P>
虽说不怎么值钱,但蚊子再小也是肉。</P>
而且,一两千块在乡下,也不算少了。</P>
搁着以前光靠地里的粮食那会儿,可能一年都才一千来块钱的收入。</P>
“儿子……”</P>
周建军被夸得脸色通红,快要找不着北了,但好在他还没有完全忘乎所以,只是向着周顾投去询问的眼神。</P>
周顾知道自家老爸被“架”住了。</P>
心里苦笑。</P>
众意难违啊……</P>
这要是还拒绝,以后村子里非得说他们家闲话不可。</P>
想想这些乡亲长辈们以前对自己着实还不错,菜地里带刺的小黄瓜任由自己摘着吃,周顾点了点头,道:“那大家等下把想出手的东西都送去我家吧,我一趟给你们收了。”</P>
他想省事。</P>
这边一趟收了,然后再去古玩市场一趟卖掉。</P>
至于亏点赚点,那都无所谓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