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心念:
这己经開悟了,不管心中有无佛号,念念時時处处都跟佛的悲愿与智慧完全相应。禪宗叫开悟,淨土宗叫亲见自性弥陀。快速念佛止靜后,还是继续不断的默念,虽然这時已经沒有人在念,但要記得刚才大众念佛的声音,心里继续不停的念,不要分心或打瞌睡。如果默念時,心里妄想很多,那就要数数念佛了,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字,从一数到十,念十句佛号,数到十以后,再从一开始,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。如此反复的知道自己在念佛,知道自己在数数目字。如果快速念佛停下来以后,心还是非常集中的、稳定的快速念佛,就不用数数念佛。
幸福常常被遗忘!吴淡如所著的《幸福人的座右铭》提醒你,时常打开门窗,让幸福充溢房间,体验清风拂面的感觉,别让幸福在生命中缺席。我要我要的幸福,没有人不希望幸福。只是人人所要的幸福不一样。幸福的形式有好多种,不是从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,只因我们的个性不一样。你有没有想过,所你需要的幸福是什么样子?我是在不是那么年轻的时候才悟到,原来我要的幸福,跟言情说里吹捧的不一样,跟上一代想像的不一样,跟电视的家庭伦理剧所标榜的也不一样。言情吹捧的是黏腻又烫热的幸福,像一大团热麻团,吃太多了,容易胃肠胀气。
积极性的自我安慰
失去灯光之后,我们拥有了满天星星。
有个七十岁的日本老先生,拿了一幅祖传的珍贵名画上节目,要求《开运鉴定团》的专家鉴定。他说,他的父亲说这是名家所绘价值数百万元的宝物,他总是战战兢兢地保护着。由于自己不懂艺术,因而想请专家鉴定画的价值。结果揭晓,专家认为它是膺品。连一万日圆都不值。主持人问老先生:你一定很难过吧?
来自乡下的老先生,脸上的线条却在短短时间内变得无比柔软,憨厚地微笑道:“啊!这样也好。不会有人来偷,我可以安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了。”老先生的自我解嘲让我感慨:失去,竟然可以比拥有轻松。
我看过一则有趣的寓言。据说,有一个富翁,为了教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,让他到当地最贫穷的村落住了一个月。
一个月后,孩子精神饱满地回家了,脸上并没有带着被“下放”的不悦,让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议。
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领悟,问儿子:“怎样?现在你知道,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们过得这么好吧?”儿子说:“是的,他们过的日子比我们还好。因为--我们晚上只有灯,他们有满天星空。我们必须花钱才买得到食物,他们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种的免费粮食。我们只有一个小花园,对他们来说到处都是花园。我们听到的都是噪音,他们听到的都是自然音乐。
我们工作时精神紧绷,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大声唱歌。我们要管理佣人、管理员工,他们只要管好自己。我们要关在房子里吹冷气,他们在树下乘凉。我们担心有人来偷钱,他们没什么好担心。我们老是嫌菜不好,他们有东西吃就很开心。
我们常常失眠,他们睡得好安稳……所以,谢谢你,爸爸,你让我知道,我可以过得那么好。”失去才能领略更多美丽在我们拥有的时候,总是害怕着失去,但也许必须藉由失去,我们才能够不再画地自限,反而拥有更多美丽的经验。
这叫做积极性的自我安慰。失恋了,斤斤计较你辜负我多少、我有哪些不甘,是人之常情,但分手自有分手的理由。何不在痛过之后自我安慰:以前老是担心会分手,现在没什么好担心了。以前总在抱怨他对我不好,现在我再也不必受到不好的对待。以前只能守着一株草,现在到处都可能有芳草。
如果不要只着眼于一时的失去,失恋、失业、失婚都可能带来更宽阔的视野。只要不失去生命,我们依然大有可为。我一直相信一句老话:如果老天爷为你关一扇门,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。
虽然,大部分的时候,从门到窗的距离,可能超乎想象的长,我们还是要找到那条路,从门,走到窗口那边,才会看到一大片蓝天。蓝天,原本就在,只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关在房子里。
1、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;就是勤修戒定慧、熄灭贪嗔痴;就是诸
恶不做,众善奉行,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。
2、可能有的同修深入经典后,把经典当成一样作为谋求
快乐的一种方式而忽略了自心的修行,应当要行门(实修)和解门(
读经、看开示)并重,否则可能走偏成为佛学爱好者、或者佛学研究者,这
样对佛经的真实义理就可能理解偏。
3、对于弘扬佛法的法师、大德、居士,不要轻易评价,守好口业,除非你
已经开悟证果,否则造了地狱业都还不知道。
4、永远不要障碍别人(尤其是高僧大德)行持善法。例如自己对放生有看
法,但不可以对别人放生造成障碍,那会间接形成杀生。
5、千万不能自赞毁他,执一非余,特别是对于修学法门,佛说的任何法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