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殿里回荡着刘金宣读那些罪证的声音,其他人都静默不语,都是千年的狐狸,谁还能看不出这其中的猫腻来,只不过对于童仲谦的做法谁也不会反对而已。
那些人死不死的和他们没有关系,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这件事要尽快过去,朝政要尽快恢复正常。
罪证宣读过后, 就剩下定罪量刑了,这下官员们就不得不说话了。
按照惯例,凡是在朝堂上的事情就不可能口径一致通过,总得吵一吵。
因此大家都十分的有默契的开始吵,朝中有两种声音,一种就是那些参与造反的人要重罚,定重罪,主犯死刑,抄家,家眷流放;另外一种声音,就是说他们迷途知返,皇上仁慈,理应从轻发落。
主政从轻发落的基本都是文臣,有人造反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,主政重罚的基本都是武将,因为有人造反,需要他们冲锋陷阵的去拼命的,虽然能挣军功,但是也有战死的可能。
也不是他们之间非要作对,主要就是如果他们的意见太统一,就会给皇上一种百官全都站在同一条线上的感觉,上位者是不愿意看见下面的人太团结的,会怕自己被架空。
因此凡是朝中的事情大家不管心中真的想法是什么,总是要吵一吵的。
这次挑起这场争吵的就是严太师和鲁国公,他们作为文臣武将之首,他们的观点就代表着下面人的观点。
当然这种争吵也不能一直吵,吵多了会烦,吵一阵子就得让皇上做主了。
最后皇上下旨,跟梁王牵扯深的家族,主犯自戕的,其家人流放,家产罚没,没有自戕的,一同抄家流放。
牵扯浅的,根据他们跟随梁王的时间还有为梁王做事情的多少,有流放的,有罢官的,有降职的,所有的家产全部罚没。
这样的结果,既惩戒了罪臣又实现了皇上的诺言,没有杀人,没有诛九族血流成河。
对于这个结果大家是满意的,最满意的是皇上,他满意的不是把那些人流放,而是抄家。
之前虽然齐芦笙办拍卖会挣了一些银子,但是后来梁王和皇上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以后,大家关心的更多是谁能赢,大家也都不敢乱花钱了,所以后续的几场拍卖会挣得不多,挣的也都送到了澶州养了私兵,所以皇上还是十分的穷。
这抄家了以后,皇上一下就有钱了,几十个官员家抄家,就算是他们不贪,家产也不会少,尤其是梁王还有梁王妃的娘家,他们的家产丰厚,梁王妃家更是首富。
这一场抄家下来,国库一下就能充盈起来,以后皇上要做什么事情就有银子了。
处置了罪臣,就开始论功行赏了,这赏大多赏的都是武将,之前一直靠着赵良辰打瞌睡的武宁侯也清醒了不少。
在对付梁王这件事上,武宁侯府和赵良辰出的力最多,其次就是鲁国公府。
皇上同样让刘金宣读了大家的功劳,所有官员才知道武宁侯和赵良辰在这件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,尤其是一直站在最后面等着封赏的赵良嗣差点气疯了。